赵伟:政策半月谈第1期,从地方债务说起(开源证券)
报告要点
近期,地方债务相关政策频出,透露怎样的思路、影响几何?本文梳理供参考。
一问:为何近期政策频繁提及地方债务?债务风险加快暴露,影响外溢明显
近期,政策对地方债务关注度明显上升,相关表态和措施频现。3月以来,政府工作报告、财政执行报告等,明确强调加强防范化解地方债务风险;随后,财政部、金融委等召开专门会议,重点讨论地方债务管理、金融监管等议题;地方国企债务风险管控、财政预算改革等相关文件陆续发布。当局对地方债务的关注,延续了2020年年中以来的“调结构”、“防风险”思路,而且重视度不断在提升。
地方债务关注度的上升,与债务压力凸显下,信用风险加快暴露、影响外溢明显等有关。地方债务持续累积下,地方债务压力近年来明显上升,城投债募资用于“借新还旧”比例大幅上升;疫情冲击,进一步加大地方债务压力,加快债务风险的暴露。2020年底以来,地方国企信用违约明显增多,对融资环境影响显著;信用分层凸显,部分行业和地区融资显著收缩,或加大债务压力、推升信用风险。
二问:政策聚焦哪些内容?首要是防止风险外溢,核心在防范化解隐性债务
政策首要任务在于,稳住债务风险、防止风险外溢,以加强地方国企债务管理、落实属地责任等为主要举措。稳住债务风险,并不意味着不让信用违约,也并非政府兜底,更加强调市场化举债和风险处置;同时,严防恶意逃废债等行为,对金融稳定的冲击。为此,政策加大对融资平台和地方国企等债务风险摸底排查、加强债务管理,并引导金融机构理性行为,加快化解信用违约等带来的风险外溢。
“控增量”、“化存量”基础上,政策加快债务透明化、推动财政预算等制度改革,从根源上解决问题。以往“控增量”、“化存量”,多指向地方隐性债务,当前政策更加注重的债务全面管理;同时,态度和举措更加明确,坚决遏制隐性债务增量,对失去清偿能力的融资平台依法破产、清算等。在此基础上,当局加强债务信息监控和生命周期管理,推动财政预算等制度改革,从根源上遏制举债冲动。
三问:政策措施落地,会有哪些影响?帮助缓释风险,化解存量最终要靠转型
防范化解债务风险的政策,短期或有助于缓释地方债务风险等,但存量债务压力依然在累积。伴随政策措施落地,部分省市也相应出台配套措施,进一步压实属地责任等,以省为单位的债务风险总负责要求等落实,有利于债务统一管理、风险管控,进而缓解信用分层、降低风险外溢等影响。“控增量”、“化存量”等措施的强化,对债务风险防控的效果或显现,但化解存量压力或较难“立竿见影”。
化解地方债务问题任重道远,加快转型升级才是根本之道。债务持续累积下,解决地方隐性债务,并不会“一蹴而就”;过去几年,政策已经在推进隐性债务化解工作,各地公布的债务化解计划大多为5-10年。加快债务透明化、深化财政预算等制度改革,从源头控制债务增长;同时,加快经济转型,来化解存量债务。
风险提示:金融风险加速释放及监管升级。
报告正文
一问:为何近期政策频繁提及地方债务?
近期,政策对地方债务关注度明显上升,相关表态和措施频现。3月以来,政府工作报告、财政执行报告等,明确强调加强防范化解地方债务风险;随后,财政部、金融委等召开会议,重点讨论地方债务管理、金融监管等议题;地方国企债务风险管控、财政预算改革等相关文件陆续发布。当局对地方债务的关注,延续了2020年年中以来的“调结构”、“防风险”思路,而且重视度不断在提升。
地方债务关注度的上升,与债务压力凸显下,信用风险加快显现等有关。伴随债务的累积,地方债务偿付和再融资压力不断上升,城投债募资用于“借新还旧”比例显著抬升,进一步加大后续债务滚动压力。疫情影响下,地方债务加速累积,加大集中偿付压力;同时,部分企业报表明显恶化,加快信用风险的暴露。2020年底以来,首次违约的债券余额明显增加、尤其是地方国企,单月违约规模创新高。
信用违约等影响下,信用分层加速显现,相关行业和地区融资显著恶化。2020年底,个别信用违约事件,对金融市场和融资产生显著冲击,相关行业信用利差大幅走阔,煤炭开采行业尤为显著、自88BP的低位一度跃升至160BP,而公用事业等小幅走阔后重新收窄。类似地,信用分层在融资规模上也有明显体现,部分行业和地区债券融资明显恶化、远低于正常水平,河南、山西信用债融资连续4个月净收缩。
二问:政策主要聚焦哪些方面内容?
政策首要任务在于,稳住债务风险、防止风险外溢,以加强地方国企债务管理、落实属地责任等为主要举措。稳住债务风险,并不意味着不让信用违约,也并非政府兜底,更加强调市场化举债和风险处置;同时,严防恶意逃废债等行为,对金融稳定的冲击。为此,政策加大对融资平台和地方国企等债务风险摸底排查、加强债务管理,并引导金融机构理性行为,加快化解信用违约等带来的风险外溢。此外,有效防范风险的前提下,信贷等政策结构性支持,推动部分地区信用环境加快修复。
债务压力不断累积下,控制隐性债务增量的政策定位提升、措施更明确,严控资金出表、加大违规举债查处力度等。防范化解地方债务,总体可归结为“控增量”、“化存量”两个方面(详情参见《地方债务四十年沉浮》);以往政策重心更多在地方隐性债务,当前政策注重债务全面管理,加强融资平台、地方国企债务管理。同时,态度和举措更加明确,将防范地方隐性债务作为“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坚决遏制隐性债务增量;具体举措进一步细化,严控资金出表、表外融资、加大查处力度等。
相较以往,本轮政策加快“化存量”,更加强调以市场化方式“出清”。除“控增量”外,妥善处置和化解隐性债务存量也是防范化解债务风险的重心。传统“化存量”措施以债务展期、置换等方式居多,本轮政策更加注重以市场化方式“化债”,进一步强调对失去清偿能力的地方融资平台要“依法实施破产重整或清算”,如何逐步引导市场预期、避免系统性风险等后续操作,仍需紧密跟踪。
“控增量”、“化存量”基础上,政策加快债务透明化、推动财政预算等制度改革,从根源上解决问题。不同以往,政策全面加强债务信息监控、落实“生命周期管理”。地方政府,要加强预警,完善债务率等风险评估指标体系,建立项目全生命周期平衡机制、保障本息偿付等;对地方国企而言,各地政府要开展债券生命周期管理、重点防债券违约,通过管控资产负债率等、动态监测债务风险。着眼长远,当局推动财政预算等制度改革,划清政府职能和市场边界,从根源上遏制债务无序扩张。
三问:政策措施落地,会有哪些影响?
伴随政策措施落地,部分省市也相应出台配套措施,短期或有助于缓释债务风险,但存量压力依然在累积。部分省市围绕严格把关新增债券项目申报、监控债务风险等出台相关措施,进一步压实属地责任等,以省为单位的债务风险总负责要求等落实,有利于债务统一管理、风险管控,进而缓解信用分层、降低风险外溢等影响。但落实属地责任、加强债务管理等,对化解存量债务压力的影响或较难“立竿见影”。
强制报送地方国企债务等措施,或加快债务透明化,有利于地方债务监管和风险监测。为及时掌握各地债务风险变化情况、实时动态监测,政策也在尝试建立债务风险量化的评估机制。根据报道[1],地方国企和各级国资委,需按期(季度、年度)填报地方国企债务债券风险监测等报表等,有助于当局精准识别、重点管理债务风险突出的企业,从而提前制定债务风险处置工作方案等,以降低违约风险。
注[1]:2021年4月8日,21世纪经济报道,国务院国资委下发《关于报送地方国有企业债务风险管控情况的通知》,研究制定了地方国有企业债务风险和债券风险监测报表。
化解地方债务问题任重道远,加快转型升级才是根本之道。债务持续累积下,解决地方隐性债务,并不会“一蹴而就”;过去几年,政策已经在推进隐性债务化解工作,各地公布的债务化解计划大多为5-10年。加快债务透明化、深化财政预算等制度改革,从源头控制债务增长;同时,加快经济转型,来化解存量债务(详情参见《地方债务四十年浮沉》)。
风险提示
金融风险加速释放及监管升级。
研究报告信息
证券研究报告:政策跟踪第1期:从地方债务说起对外发布时间:2021年04月20日报告发布机构:开源证券研究所参与人员信息:
赵 伟 SAC编号:S0790520060002 邮箱:zhaowei1@kysec.cn
杨 飞 SAC编号:S0790520070004 邮箱:yangfei1@kysec.cn
马洁莹 SAC编号:S0790120080081 邮箱:majieying@kysec.cn
长按关注
新书推介
法律声明
法律声明
开源证券股份有限公司是经中国证监会批准设立的证券经营机构,具备证券投资咨询业务资格。
本报告仅供开源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本公司”)的机构或个人客户(以下简称“客户”)使用。本公司不会因接收人收到本报告而视其为客户。本报告是发送给开源证券客户的,属于机密材料,只有开源证券客户才能参考或使用,如接收人并非开源证券客户,请及时退回并删除。
本报告是基于本公司认为可靠的已公开信息,但本公司不保证该等信息的准确性或完整性。本报告所载的资料、工具、意见及推测只提供给客户作参考之用,并非作为或被视为出售或购买证券或其他金融工具的邀请或向人做出邀请。本报告所载的资料、意见及推测仅反映本公司于发布本报告当日的判断,本报告所指的证券或投资标的的价格、价值及投资收入可能会波动。在不同时期,本公司可发出与本报告所载资料、意见及推测不一致的报告。客户应当考虑到本公司可能存在可能影响本报告客观性的利益冲突,不应视本报告为做出投资决策的唯一因素。本报告中所指的投资及服务可能不适合个别客户,不构成客户私人咨询建议。本公司未确保本报告充分考虑到个别客户特殊的投资目标、财务状况或需要。本公司建议客户应考虑本报告的任何意见或建议是否符合其特定状况,以及(若有必要)咨询独立投资顾问。在任何情况下,本报告中的信息或所表述的意见并不构成对任何人的投资建议。在任何情况下,本公司不对任何人因使用本报告中的任何内容所引致的任何损失负任何责任。若本报告的接收人非本公司的客户,应在基于本报告做出任何投资决定或就本报告要求任何解释前咨询独立投资顾问。
本报告可能附带其它网站的地址或超级链接,对于可能涉及的开源证券网站以外的地址或超级链接,开源证券不对其内容负责。本报告提供这些地址或超级链接的目的纯粹是为了客户使用方便,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构成本报告的任何部分,客户需自行承担浏览这些网站的费用或风险。
开源证券在法律允许的情况下可参与、投资或持有本报告涉及的证券或进行证券交易,或向本报告涉及的公司提供或争取提供包括投资银行业务在内的服务或业务支持。开源证券可能与本报告涉及的公司之间存在业务关系,并无需事先或在获得业务关系后通知客户。
本报告的版权归本公司所有。本公司对本报告保留一切权利。除非另有书面显示,否则本报告中的所有材料的版权均属本公司。未经本公司事先书面授权,本报告的任何部分均不得以任何方式制作任何形式的拷贝、复印件或复制品,或再次分发给任何其他人,或以任何侵犯本公司版权的其他方式使用。所有本报告中使用的商标、服务标记及标记均为本公司的商标、服务标记及标记。